梨園聲聲響淮城——淮安市戲曲文化事業(yè)改革開放40年回眸
人才輩出,精品頻現(xiàn),四十年繁花似錦
在經歷了文革的重創(chuàng)后,改革開放的春風給淮安的戲曲發(fā)展帶來了春天。淮安戲曲工作者們熱情高漲,創(chuàng)作出一批反映當時經濟社會生活的現(xiàn)實題材作品,京劇荀派表演藝術家宋長榮、淮海戲表演藝術家楊秀英、淮劇表演藝術家榮光輝等戲曲藝術家逐漸成為各劇種的領軍人物。
2007年,對于淮安戲曲事業(yè)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。這一年,江蘇省淮海劇團演員魏佳寧憑借在淮海戲《豆腐宴》中對“豆腐麻”一角的成功塑造,問鼎首屆中國戲劇獎、第23屆中國戲劇梅花表演獎,實現(xiàn)了淮安文化藝術界戲劇梅花獎零的突破。2011年,許亞玲再次奪得梅花獎,實現(xiàn)了江蘇省淮海劇團的“梅開二度”。同年,吳玲獲得第21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。2011年,可謂淮安戲曲界的豐收之年。
改革開放以來,各院團創(chuàng)作、整理、改編和移植的劇目800余部,一批體現(xiàn)時代性、人民性、地方性特色的精品力作涌現(xiàn)!独峡h長的第二春》獲第31屆世界戲劇節(jié)創(chuàng)新劇目獎,《桃花酒店》由中央電視臺拍成電視劇播放,獲原廣電部“星光獎”一等獎,《豆腐宴》獲第九屆中國戲劇節(jié)優(yōu)秀入選劇目獎,《鴛鴦帕》由江蘇電視臺拍成電視播放,獲全國戲曲電視片“金紙獎”榮譽獎,《閃閃的紅星》《纖夫》《吳承恩》等劇目獲江蘇省“五個一工程”獎,《主仆奇冤》《吳承恩》《韓信》等劇目入選江蘇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,《秋月》《留守村長留守鵝》等劇目獲江蘇省文華大獎,《雞村大事》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立項,《大型戲曲音樂組歌——大運河畔淮水謠》《村里來了花喜鵲》等獲江蘇藝術基金資助立項。
此外,江蘇省長榮京劇院宋長榮領銜主演的《紅娘》等劇目曾兩次進中南海懷仁堂匯報演出,多次赴加拿大、美國、韓國、臺灣、香港、澳門等國家和地區(qū)交流演出。江蘇省淮海劇團的淮海戲《皮秀英》《回娘家》先后赴韓國、香港演出。這些演出對于繁榮淮安戲曲文化,樹立淮安城市形象,擴大淮安知名度與美譽度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。
匠心傳承,開拓創(chuàng)新,新時代筑夢前行
新時代的淮安戲曲事業(yè)如何振興?傳承是關鍵,人才是基礎。近年來,我市建立健全戲曲非遺傳承基地,實施“非遺項目搶救工程”,廣泛開展戲曲理論研討,著力培育戲曲人才。
依托得天獨厚的人才資源,我市組織舉辦京劇“荀派藝術人才培訓班”,開展淮海戲、淮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幫帶工作。在宋長榮、楊秀英、榮光輝等老一輩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精心培養(yǎng)下,我市涌現(xiàn)出許亞玲、魏佳寧、吳玲、朱俊好、許晴等中青年戲曲骨干。為培養(yǎng)選拔戲曲好苗子,淮安文化藝術學校開設戲曲課,淮陰實驗小學開設戲曲第二課堂。
為繁榮文藝事業(yè),打造文藝淮軍,推動全市文化建設邁上新臺階,市委市政府劃撥專項資金,實施“培養(yǎng)文藝名家,打造精品名作”工程!半p名”工程實施以來,有2人獲第三屆江蘇省文華表演獎,1人榮登第28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配角獎榜首,多個單位和個人獲得省級先進。
時代變遷,人們的審美觀念也發(fā)生了變化,對戲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。我市圍繞“一帶一路”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、周總理誕辰120周年等重大事件,在戲曲的表現(xiàn)形式上大膽創(chuàng)新,創(chuàng)作了一批貼近時代的戲曲精品,新編現(xiàn)代京劇《鶴舞云天》排演,淮海戲首部戲曲電影《皮秀英四告》拍攝。我市整合市直三個院團演出資源,采用“文化+旅游”的模式,在清江浦中洲島開展非遺戲曲展示工程,每天固定安排一場非遺戲曲演出,截至目前已舉辦200余場,為展示我市戲曲非遺傳承成果、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。
我市積極搭建戲曲展示平臺,建立淮安戲曲博物館,舉辦淮安周信芳戲劇藝術節(jié)及“天天有戲曲”“月月戲相逢”演出,在社區(qū)、鄉(xiāng)村、廣場、田頭頻繁開展戲曲演出,推動戲曲普及,豐富百姓文化生活。
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幾代淮安戲曲人的努力,淮安已經具備建設中華戲曲之鄉(xiāng)的基礎。為推動淮安戲曲事業(yè)繁榮,推動文化建設高質量發(fā)展,2016年12月,市政府與中國戲曲學院簽訂創(chuàng)建“中華戲曲之鄉(xiāng)”戰(zhàn)略合作協(xié)議,并將戲曲之鄉(xiāng)打造納入“十三五”文化發(fā)展規(guī)劃。
■融媒體記者 楊丹丹,通 訊 員 張 峰
上一篇:淮安經濟技術開發(fā)區(qū)打造“2330”審批服務新流程
最新信息: